本报讯(记者孙韬齐榕/文郑海斌/图)7月5日上午11时,杨华坐上飞机,接受山东电视台的专访。一个礼拜之内,他接受了数不清的采访。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杨华、士运论成为百度的热门搜索词汇,“杨华求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7月2日,杨华拜会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时,表示了愿意到省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愿望。昨日,馆长卢美松表示,将尽快按规定的程序办好手续,让杨华安心工作,不过鉴于目前的规定,只能临时聘用。
至此,在全国媒体和专家中引起热议的“杨华现象”也算有了一个颇为圆满的收场。
卢美松认为,杨华不仅数学、英语成绩较差,文综成绩也不理想,可见他偏科很厉害。高考招生录取必须通过正常程序,如果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仅凭一篇作文就被录取,这种想法显然不现实,因为这不同于体育、艺术等特长的招生,否则对其他人有失公平。之所以为杨华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机会,是基于对他深厚的古文基本功的欣赏和特长的应用。
卢表示,省文史研究馆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从事地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对杨华而言,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成长,未尝不是一条成才之路。希望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观察
杨华的轨迹
与杨华的家乡寿宁相比,对他而言,福州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拿《海上钢琴师》那部电影作比喻,那位天才钢琴师由于长期生活在游轮上,不敢上岸。书生意气的杨华告诫自己要面对广袤的大陆,要寻找城市的尽头,要直视冷漠的人群。
“偏才”的诞生
从很多方面看,杨华似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就像那位天才钢琴师一样,只生活在那艘游轮上。
福建师大文学院知名教授孙绍振,在他的博客中评价杨华的作文称:整篇文章,好像与当代青年的耳濡目染无关,与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和话语毫无关系。作者在文章中似乎并不回答二十一世纪的现实问题,文章中的话语和思想,好像和古代文人没有多大区别。
这也许与杨华的阅读有关。
上世纪90年代末,杨华刚读书没几年,爷爷在村子里开了个小卖铺。
那时小卖铺卖的花生、瓜子这些零食还是用纸自己包装的,当时爷爷搬出一个箱子,里面全是书,爷爷就用从书上撕下的纸包零食。这个箱子是杨华一个已经不在的叔叔留下的,其中很多都是文言书籍。
看见箱子里的书越来越薄,小小的杨华觉得很可惜,一天,趁着爷爷不在,他把整个箱子都搬走藏了起来。
“当时那些书里的字都不认识,但还是天天当宝贝一样。”杨华说,初二时,开始学习文言文的他,买了第一本古文书《古文观止》,整本书都被他翻烂,已经深深刻在脑子中,接着买了更多的古文书,平时写日记、作文,都不自觉地用古文。
据初中一位同学介绍,当时杨华还不会这么偏科,数学比较差。
杨华介绍,当时他是全家的希望,花了一段时间恶补数学,最后中考时考了120多分,当时英语也不错,考了130多分,最后以不错的成绩考入寿宁一中。
中考时,他写了一篇文言作文,但没有拿高分,更没有引起轰动。
受韩寒影响
高中时,他知道了韩寒,“原来还有这种人存在”杨华感叹。
从这时开始,杨华将所有的课都变成了阅读课,无数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思想上不停与老庄、康德对话,他生活在这个已经远去的世界里,但是自我非常满足。
据杨华高三时的同桌介绍,当时天天看到杨华低着头在本子上写东西,开始一直不给别人看。同学每次问他,他也遮遮掩掩,那个本子也始终带在身边。
一次杨华不小心将本子留在桌上,这才被同学看到,“原来是在写小说!”同学陈斌说,他看了觉得很过瘾,写作的尺度非常大,却有很深的思想性,一个小时他就全部看完。“有点像金瓶梅,透过露骨的写作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位看过那份手抄本小说的男生说。
不但写小说,杨华还组织文学爱好者们组建了一些“民间”团体,如“四人组”“二人组”“三剑客”“七人团”等。在文学方面他们叛逆,看不惯文学的作风,常在数学考卷上写诗。
这样的问题,当然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中,杨华被多次找去谈话,其中一次,杨华在QQ空间中写道:班主任给我的评价是:第一、自我;第二、自负;第三、没有前途。我的观点是:很有道理。
同学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杨华回复:他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你就是不听。”这是自我。他说:“人要自信,但不能太自信。”这是自负。他说:“像你这样子以后很难在社会上混下去。”这是没有前途。剥下糖衣,你才能看见炮弹。学到没有?
高考结束后回到租住的房间,知道分数无望本科线的杨华,将所有的课本全部卖掉,只留下经典名著,还有那些自己平时的手稿,一遍遍地看着自己以前手写的文字,“觉得以前的文字好幼稚,思想也很幼稚!”杨华说,他决定告别过去的自己,于是找来一个脸盆,拿着打火机将文章一篇篇地烧掉,包括那本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小说。
但是从他的QQ空间中,依然可以看到4篇日志,都是白话文,看杨华的文字,虽然只是记载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能感觉到一种文字的流畅感,这也正是他追求的从自我出发的文字快感。
人生被改变
疯狂的积累后,一篇文言作文,让整个华人世界认识了他。
如果没有这篇作文,杨华可能要走上打工的道路。像一位网友说,如果杨华没有因为这篇作文,以后也许人们再也见不到他的文章。
“当时媒体刊登我那篇作文,寻找作者认领时,我也考虑过。”杨华说,不领则继续平淡的生活,接受就会彻底被改变。
杨华对自己人生的解释,选用了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一个出生在游轮上的天才钢琴师作为比喻。而他就是那个钢琴师,寿宁就是那艘游轮。天才钢琴师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决定回到游轮上,即使岸上有自己心仪的女孩。
杨华没有像那位天才钢琴师那样选择退缩,他说:“我的书生意气使我告诫自己要面对广袤的大陆,要寻找城市的尽头,要直视冷漠的人群。”
在本报报道后,他引起省级多家电视台,还有中央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报道,接着,光明日报、文汇报也对杨华事件进行报道。一周的时间里,杨华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人物。
在百度搜索里,杨华成为热门词汇,输入杨华后,会跳出士运论、鉴才书、高考作文等词汇。同样是满分作文的其他8名作者,以及福建的4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人能和他一样,这么备受关注。
城市里晕眩
从来没有离开过寿宁的杨华,很容易晕车,从寿宁到宁德的路上,坐车坐到一半的时候吐了,吐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走出寿宁,他第一次看到红绿灯,他在日志中写道,这个大多数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我是一种灵魂的震惊与痛苦的思考。小学课本早有“红灯停绿灯行”,当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杨华却手足无措,不知何时该停,何时该行。
他在空间里写下,我找不到城市的方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因为找不到方向,所以流于迷茫;因为看不见尽头,所以丧失勇敢。
“我不断地回想电影中那位天才钢琴师不上岸的理由”,杨华说,福州实在是太大了,看不见这个城市的尽头。
天才钢琴师认为,游轮对他就像钢琴,88个键盘,无论旋律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这88个键盘,而大陆对他,就像有着无数的键盘,天才便不会演奏。
而寿宁对于杨华就容易控制,无论到什么地方,步行都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而在福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不可控制的地方。”杨华说。
体制内挣扎
杨华一方面排斥体制,另一方面,又想着通过作文得到名校破格录取的机会,客观上有着体制内的向往,但遭遇了拒绝。他认为,这再次证明了他以前的论断,第一、体制是排斥天才的,第二、天才是抵制体制的。
他能用文言文流畅地写作。他称,《士运论》是写得最差的,这样还能拿高分,说明其他学生的作文更差。在网站的视频采访中,他甚至还说出,现代中国没有大师,没有大学,因为现在的大学都没有灵魂。
与韩寒一样,杨华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他开始抨击这个制度。但在家人的压力下,觉得没上大学对不起家人。自我与家人的矛盾,让杨华始终处于煎熬之中。
杨华思想上最矛盾的是,他选择了一条家人反对,身边没有人走过的道路,也得不到老师的认同。“当时感觉很孤独”,杨华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认同他走的路,更没有人习惯和他走。
他表示,心里难过,但还是一直坚持,在享受阅读的快感中,也渐渐遗忘当初为什么难过。
这篇作文的出现,打乱了他的部署,“本来我打算沉寂五六年后,再一语惊人的。”杨华说,也许那时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半成品摆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