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考资讯 » 美术高考信息 » 2010 » 正文

揭开“点招”的神秘面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12   作者:admin

扬州网讯 众所周知,考生只有达到了院校的最低录取线,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学就读。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考生的分数在录取线下,就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事实并非如此。考生还有一种“补救”的措施,那就是通过“点招”,花一定数目的钱财,到高校去读书。

  “点招”虽然“久负盛名”,但是由于官方对这一招生形式语焉不详,纵观近些年来的新闻报道,“点招”又和“潜规则”、“诈骗”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点招”更具神秘色彩;某些时候,甚至成了个别考生的“专利”。

  其实,高校“点招”看似内幕重重,实则“有规可循”。记者通过采访,初步揭开了“点招”的神秘面纱。

  是否确有其事? “点招”规则半透明

  所谓“点招”,是高校对一些分数达到最低控制线而又上不了学校投档线的考生,以指名录取的方式录进来,享受普招学生的待遇。

  其实,“点招”只是民间叫法,官方称其为“选择性招生”。省教育考试院在《关于做好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中这样规定:“高校可按规定使用预留计划进行选择性招生。有关高校应在录取工作开始前,将选择性招生的录取原则和办法向社会公布,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并负责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点招”的投档问题上,省教育考试院也有明文规定:“在平行志愿投档后,对同批省控线上未被录取、但被高校确定为选择性招生对象的考生,由高校出具书面报告,经省教育考试院审核批准后方可投档,由高校进行选择性招生录取。高校对非选择性招生部分,须严格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并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负责遗留问题的处理。对选择性招生对象,将依据经省政府批准的招生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并按有关高校送达报告的时间顺序和所提供的名单,依次进行投档。 ”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具体操作上,各个学校又有内部“规矩”,并不轻易对外公开,这也是“点招”历来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高校预留性计划数额相当有限,按要求必须控制在招生人数的5%以内,但对大多数高校只有数名。

  据了解,“点招”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校董”推荐。一些高校每年在招生前,都会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年校董”。校董缴纳一笔不菲的股金后,当年可以推荐一名直系亲属进该校读书。有的学校规定,“当年校董”当年可以推荐一名亲属来该校就读,不一定非得直系;有的学校规定,只要当上了“校董”,3年期间,每年都可以推荐一名学生进该校就读,也不一定是亲属;还有的学校规定,当上了校董,4年内有一次机会推荐一名亲属来该校就读。

  只要掏钱就行? “点招”有两条底线

  那么,哪些考生符合“点招”的条件?是不是只要掏钱就能“点招”?“点招”究竟要走哪些程序?

  对于“点招”的具体条件,省教育考试院同样有明确要求:“高校的选择性招生对象须填报该校志愿,且符合下列条件:1.文科类、理科类。考生必测科目等级必须达到4C1合格,文化分达到同批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且选测科目等级达到招生高校在其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对选择性招生对象的等级要求。如院校招生章程中未对选择性招生对象的选测科目等级提出明确要求,则允许院校对两门选测科目中的其中一门降低一个等级进行选择性招生。本科院校对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不得低于C级。当院校投档线接近或等于省控线(5分以内,含5分,下同)时,如考生选测科目等级满足上述条件的,院校可在本校投档线下5分以内录取。2.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等级中D级不得超过三门(技术科目不合格视为D级)。 ”

  “选择性招生原则上在同批省控线上录取。如高校投档线接近或等于省控线,可在学校投档线下5分以内录取,但不得低于同批省控线下5分。对因生源不足降分录取的高校,其选择性招生,可在院校降分线下5分以内进行,但最多不超过同批省控线下15分。”

  经解读,不难发现,考生要点招必须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首先,考生欲被某高校“点招”,前提是必须填报该高校志愿,而专业可由考生任意选择。

  其次,考生的分数必须达到相应批次的省控线。比如,一个考生想考本一的A院校,但是他的高考分数与A院校的录取线差了30多分;如果他的高考分数达到了本一省控线,他就可以被A院校点招,否则就不能被A院校点招。

  再详加解读,还能发现,考生具体在各批次点招时,情况又会有所不同。比如,今年我省文科的本二批次省控线为321分,第一阶段的志愿填报资格线为306分以上。如果考生充分了解“点招”规则的话,同样可以在本二点招。因为省教育考试院的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话:“对因生源不足降分录取的高校,其选择性招生,可在院校降分线下5分以内进行,但最多不超过同批省控线下15分。”也就是说,本二批次的院校最多可以降15分去“点招”考生。

  毫无疑问,“点招”是要交钱的;至于交多少钱,当然也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据某高校工作人员透露,具体步骤是考生与招办联系后,直接给钱。分数不同,所缴纳的钱的数额也不相同。

  中介能不能信?

  跨省“点招”多骗局

  正是由于“点招”的不透明,许多家长与考生对其一无所知。一些机构从中觅得了商机,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点招”中介群体。面对众多的招生中介,该如何选择?记者采访了从事过“点招”中介的扬州某文化公司周老师。

  “首先,在获知考生的分数和准考证号后,我们会与院校取得联系。”周老师说,“合法中介机构不收考生和家长任何中介费,点招的费用由考生直接交给院校。公司的中介费由院校直接返还。”

  据介绍,“点招”确实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达到批次控制的省控线;其次,必须填报院校志愿。

  “点招中介如果先收取费用,肯定是欺骗;考生不达条件、未报志愿,而中介承诺‘点招’的,同样为诈骗。”周老师说,“点招”一般也只能在省内院校当中进行,“如果跨省之间,考生的档案难以办理,几乎不可能。如果有中介做出这样的承诺,也须注意防骗。”       记者 杨婉

  【评 论】

  “点招交易”亟待曝晒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高校等方面矢口否认“点招交易”的存在,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实行特殊录取。“点招交易”这个高招毒瘤亟待阳光曝晒。

  “点招交易”屡禁不止,首先在于高校自身的“趋利”。在每一个“点招交易”的背后,高校可获利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收益已经成为一些高校难以割舍的“肥肉”。其次,一些高校不得不留一部分“点招”指标,以应对来自上级领导以及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各界人士的压力。南京一所部属高校的招生老师透露,多数情况下,“点招”指标都被各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条子占据,而即使打通关系,每一个获得“点招”指标的考生也需要付出10万元以上的费用。

  “点招交易”的实质是少数人用金钱和权力换取分数,它不仅严重侵害了大多数考生的合法权益,严重破坏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而且是教育领域滋生腐败的温床。

  “点招交易”如同毒瘤,需要猛药医治。而首要的医方就是阳光和公开。这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法规中加以明确,更需要各地进一步加强高招的透明度和网络化,把高招的公平之网织得更紧一些,更密一些,让这一交易没有操作的空间和时间。     新华社

 

 
 
[ 美考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考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