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信息“花3.8万元,没过重点线也能上武汉大学”,您可别动心――
不上”点招“的当 牢记本报六招
本报记者 林桂清
我省高考录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考分高于录取线的考生和家长都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一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却有些不知所措,一些所谓的“能人”也瞅准了这一时机,向那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发出了邀请,同时更设下了陷阱。
现象―――――――
“点招”信息频现
低分也能念大学
近日有不少读者向本报记者报料,自今年高考录取工作启动以来,很多考生家长都会收到各种招生的短信和电话,就连本报QQ群内也有人自称可以办理低分考生到北京和湖北等地高校就读事宜。这些信息对于那些成绩不错,可以考上理想大学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没有一点诱惑力,但那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却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一位自称“黄老师”的人通过网络发布信息,表示可以办理北京地区、湖北地区一、二、三本部分院校点招(点名招生),其中既有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院校,也有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一般本科院校,还包括武汉地区的所有三本院校。
记者联系到这位黄老师后,以家长的名义向他咨询,问孩子高考528分能否读湖北的重点大学。他先是询问考生的成绩及报考情况,然后表示没过重点线的就没办法录。但随后又说他们可以安排到武汉大学,528分的成绩只要交3.8万元就能跟正常考进去的学生一样,如果刚过二本线的则要花5.5万元,但也都跟正常考入的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发同样的毕业证。这位黄老师还表示报名是直接在武汉大学进行,孩子就算被别的学校录取了也没关系,他们可以重新建档案。
调查――――――
教育部严禁“点招”
高校发布紧急公告
其实早在今年7月初,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高招的“六条禁令”,包括:严禁指名录取考生,严禁体制外违规录取考生,严禁超范围擅自发放录取通知书,严禁通过虚假宣传吸引考生入学,严禁向考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严禁招收所谓“军校委培或自费生”。
记者电话联系了武汉大学招生办工室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示每年都会有些骗子打着武汉大学的旗号进行招生行骗,招生录取过程中,招生骗子声称可以“计划外招生”或谎称有“机动名额”或“特批指标”进行补录,甚至有骗子声称因有学生没来报到,可以补招、补录,顶替名额等。“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一贯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从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和代理人招生。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跳录、不点招、不补录、不换录,所有录取通知书均通过邮局寄发。”
此外,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本月4日他们就面向全国发布了紧急公告,称“点招”、部分专业线下录取等都是骗局,提醒考生家长提高警惕。并表示,一切与招生相关的政策信息以该校正式发布的招生政策及录取查询结果为准。同时,该校已向公安部门报案。
揭秘―――――――
花样再翻新也是骗术
记者走访相关部门,一些招生方面的专业人士介绍了近年来招生骗局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骗局一:招办有熟人、高校有“关系”
高考录取期间,骗子四处散布消息,称在招办有熟人,考生分数不够,可花钱上大学;或假称高等院校有“硬关系”,能弄来上大学的机动指标或补招名额,家长可花钱买到。
骗局二:自称某高校招生人员
骗子自称是某高校招生人员,携带招生宣传资料,先向考生及家长吹嘘,然后强调录取有难度,暗示家长用钱“疏通”。
骗局三:混淆教育形式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包括一些重点大学,举办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一些骗子声称只要交钱就能上大学,家长花钱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不到招考部门核对录取通知书的有效性,入学后才知不是普通高校招生。
骗局四:专本连读
骗子称,分数不够的考生只要交些钱,就能上“专本连读”的大学,或者选择有名气的高校,或者调整学历层次。假称能“低分高录”。一些中介假称自己是某院校、某地招生办、某地政府或北京某领导的亲戚、熟人,有办法“专科录本科”、“调热门专业”,一些家长为让孩子进入理想学校而不惜重金,结果失望而归。
骗局五:计划外招生指标
有的高招骗子拿出伪造材料,骗取学生及家长的信任;有的则称有军事、公安类院校计划外招生指标,企图向考生及家长骗取钱财。
骗局六:近两年出现的新骗局
就是线上“点招”、“包录”。这类骗局紧随我省高考录取工作的节拍,“点招”、“包录”更像是“保险”费,特别是对那些刚上该批分数线,又填写过相关高校志愿的考生来讲,诱骗性更强。
提醒――――――
切莫轻信“破格录取”
面对这些招生骗局,省招办的工作人员提醒考生及家长,部分院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决非“自由招生”,“增加招生指标破格录取”的说辞更加不能轻信。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国内部分院校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而一些不法分子为骗取钱财,谎称可“游说”学校增加指标,破格录取。对此,我省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决不是“自由招生”:“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要求考生必须在高考前通过相关测试,测试合格后考生还要参加高考,且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学校要求。”不仅如此,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也必须按照教育部规定进行公示、测试,未经测试的考生同样不可能“破格录取”。
注意―――――――
辨别招生诈骗六要点
本报提醒考生和家长勿信中介或个人的招生承诺,辨别招生诈骗要注意把握六个关键点:
一、高校招生不会委托任何中介和个人。二、高校招生不会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三、所有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等特殊类型的考生资格事先需经公示,录取后均会在省级招办和高校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四、不存在公布计划以外的所谓“内部指标”。五、没有经省级招办和招生院校办理录取手续的属于虚假录取。六、遇到类似信息可以直接致电到各大高校招生部门进行核实。
此外,本报还将开设热线电话13610746012,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录取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招生信息可向本报投诉,本报记者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替您揭开各种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