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老袁还是小袁,上高一。小袁喜欢画画,墨笔山水,跟着班上的美术老师学。国画想画好,初学就得好笔好墨好宣纸伺候。小袁家境不好,父母虽然不反对儿子多学习,但是一来供不起,二来眼瞅着考大学了,怕小袁分心,严令禁止。
小袁孝顺,说停就停了,不过那颗喜好艺术之心鼓鼓的,没处安放。学校阅览室订有一份《大众摄影》杂志,小袁看多了,又迷上了摄影。
管阅览室的老师迷摄影,所以订了这份杂志。他见小袁整天看,英雄相惜吧,把自己一台磨得很旧的珠江牌120相机请出来,带着小袁学。很快,小袁能和老师一同研究探讨了。
小袁好想有台自己的相机啊,可是家里宣纸都嫌贵,相机更没指望。小袁只能偶尔在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下,借老师的相机拍两卷。越得不到,就越迷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小袁注定要和摄影结一世的情缘了。
尽琢磨摄影了,高考自然受连累,小袁只考了个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工厂做采购员。厂里效益不好,挣不到什么钱,可毕竟有了固定工资,小袁连吃俩月馒头咸菜,终于买了第一台相机。最便宜的品牌,还是二手的。
相机好坏档次的差别太大了,便宜相机想拍出好东西,并非不可能,但对小袁这种已在理论上充分准备好几年的人来说,相机上按钮太少,便很容易生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采购”了好几年后,小袁结了婚,开始向老袁过渡。彼时社会上正宣传知识改变命运,老袁想想,都数码时代了,为了买好相机,为了有时间摄影,当然还为了老婆穿衣打扮不至于太寒酸,也该改变改变自己了。看看当年同学,分到政府机关的不少人,因为有权,都不同程度地有了钱,老袁开始刻苦学习,报考公务员。
天公不负有心人,老袁赶上个好机会 民政局在招属下的公墓管理所的所长。部门特殊,很多人不愿去,老袁不怵,应考通过。一时间,老袁一家两口子的工作岗位成了朋友们热议的话题 老袁管公墓,而他老婆,是妇产科大夫。
生死两件大事,在他们小两口这里一条龙全管了,来开后门儿的渐渐多起来。老袁脾气好,人品正,头脑又灵活,很快把公墓经营得有声有色,富了。那年做完年终决算,老袁看看会计送来的报表,瞅着总盈余数字后边那些个零,当即拍板:买台最好的相机。
公款买的机器,当然列入公家固定资产,不过老袁可以自由支配。延续十几年的相机梦终于圆了,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到节假日,老袁就开着所里那辆切诺基,满世界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行李箱一大半的位置,留给那台沉甸甸的相机和它的配件。
越是拍得多,陷得就越深,渐渐地,老袁觉得天天坐班,只节假日才能出门,太不尽兴了。想到了就去做,老袁的决定是:四十开外的人,有资格培养年轻人了。
很快,老袁把所里所有日常工作都放心地交给了自己的副手,自己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局领导还找他谈话,说正准备提拔他呢,怎么就退缩了。
这些话老袁听着,心底并非一丝涟漪不起,出身贫寒人家,位高权重这种事,对老袁还是颇具诱惑力的。不过鲁迅说得好,“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老袁初步体会了只有摄影才是生活全部的惬意与闲适,渐次认清当官这样“困顿”的生活中世人的真面目,再想要他回头,有点难。
那天老袁来电话,说又跑到黄果树瀑布拍片。好美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