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考资讯 » 美术高考指南 » 赶考服务 » 正文

绘画风格的形成,建立在扎实基础之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2   作者:admin
现今的美术高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较之以往的招生考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改变不单单是顺应招生情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从传统的只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向考察学生全面艺术素质的一个转变。

  各院校逐步确立了明确的考试内容与要求,设计类专业也不再沿用传统的头像与静物等考试内容,而是从更广泛的视角对考生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创意思维有所检验。在考试形式逐步复杂,有时甚至难以应对的时候,有人又将绘画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拿到了考前的教学当中。那么,绘画风格在基础训练中到底重不重要呢?


  艺考:考题形式多样,但考察的还是基本功


  中央美术学院1996年设计专业加试,素描考试是发给学生两个核桃和一张衬纸,让学生自由组合;色彩考试是一个橘子和一张衬纸;平面试题是设计系标和书籍封面;环艺系试题是设计公共汽车站(那时设计还只有装潢专业与环艺专业)。2010年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考试内容为汉字的立体几何图形;色彩为静物默写;设计为图形联想。建筑学的素描试题为《我的校园》;色彩为《城市的一抹彩虹》;立构考的是立体造型。和以往的考试相比,这年的考题降低了对设计这门学科专业技能的要求,变得更加灵活新颖,但对基本功的考察依旧不变。


  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也从最初的石膏像写生与静物默写的考试,“变身”为头像写生与色彩风景。这让那些只会背题而在绘画方面缺少系统学习的考生狠狠地“栽了跟头”。中国美院在招生方法上力求有所改进,避免形成固定的套路,以便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


  这两大院校通常被人们认为代表了南北不同的艺术文化气质,也有人认为这两所美院代表了南北不同的绘画风格。由于建校的历史条件不同,两所院校在学科的设置和侧重点上,的确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但两者在选拔学生的环节上,目的与看法是相同的,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对比两者的试卷,你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风格的差异,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互融。从优秀试卷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中,蕴含着同样精彩的绘画语言。


  因此,哪种语言最能表达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及感受,哪种语言就是最适合的。换言之,一个学生成熟的绘画语言是在他长期刻苦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学生个性与造型能力的完美融合。


  不要为了考试去追求固有的模式与风格


  作为美术院校的老师,作为在艺术之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资深评委,很清楚什么对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不可能为求标新立异,而抛开最本质的东西。


  形成极具特点的绘画风格,在艺术之路上固然重要,但它也是在坚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个性化体现。马蒂斯于1948年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很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因为看到我的作品简单随意,而放弃一些我认为很必要的训练和努力。”毕加索也曾表示:“当他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时,他就能‘自由’素描了。”绘画本身不存在哪种方法更好,重点是你是否通过适当的手段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曾告诫学生:“设计学院并不认为只有一种素描方式的存在,任何素描语言风格都能画出好的素描。结构素描、影调素描、黑白灰对比强的表现性素描都是允许的。绘画工具铅笔、炭笔、炭精棒等等都可以使用。素描的表达形式与手段在现代艺术中丰富多样,也从普遍认为的基础训练转向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技能的写实训练,而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媒介和手段。”


  评卷老师希望通过一张试卷,与学生完成一次思想上的交流。他们希望看到学生在熟稔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所展现出的艺术素养,希望看到学生笔下流淌着质朴无华的精神,以及对艺术无尽的渴求,而不希望看到为了考试去追求固有的模式与风格。画面显得“油气”、“匠气”,这样的试卷是无法打动人的。


  重视基本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想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就要注重平日的积累,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步骤,在实践中深刻了解并学习造型的一般规律——对形象准确的描绘,对形体、空间、质感等出色的表达,并融入情感在里面。掌握真功夫,学会、学精、学活。如此训练,自然能够顺应考试评分标准中多次提到的“合理的构图、准确的形体结构、恰当的表现手法以及好的艺术表现力”,以不变应万变,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我曾在国美附中就读,我认为附中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尤其重视专业的造型基础、基本规律、基本法则以及艺术修养和技巧能力,专业教学思想体系与美院一脉相承。他们把重视课堂训练严谨扎实的教学传统,与提倡课外作业生动自由的氛围相结合,将规范要求与开阔艺术视野相互作用。


  附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注重建立比例、空间、体积、透视、结构观念意识,形成整体观察、整体表现,掌握准确描绘对象的基本方法。第二个阶段是能力与素质的结合,进入处理较复杂的对象关系及难度作业的层次。第三个阶段则是有针对性地按照高考要求进行学生个人专业基础水平的总结,并在考试规定时间内最佳状态地发挥。经过这样规范地训练,学生在美院后续的学习中后劲十足,成为了美院的佼佼者。我认为这是值得所有考前培训机构学习和效仿的。


  毕加索曾说:“如果我想表达的主题有其他的表现方法,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采纳它们。”学生应该经常接受新的观察方法和新的素描方法,以避免作品的重复。风格并不依赖于纯粹的创新,但是依赖于独特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完全的个性,这一独特的形象反映了画家本人对对象的独特理解。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很有效的学习经验,因为这样能引进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技巧和风格容易模仿,但是想象力、直觉、情感、态度、知识和经验是无法模仿的。而这些不可捉摸又难以把握的东西,正是个人风格得以产生的因素。风格不仅仅是天赋、技能和手法,更是从个体的存在发展而来。


  未来需要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更应当加强宽泛厚实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的互动,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培养。秉着这种态度去教学,完成对人格精神的教育,自然能够应对多变的考题,在这个求新求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 美考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考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