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选择题答案的准确性,最根本的是深入领会书本知识,增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对于考生应试也非常有用。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现行各类考试的命题形式,总结了一些解答政治选择题的技巧,现介绍于此,希望对广大师生的教与学都能有所裨益。
一、排除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比较扎实的复习,在某些政治试题的四个选项中,总有一到两项是学生可以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选项,也有的选项存在语言表达方面明显的错误,还会有与现行政策不相符合的选项。在解题时,就可以先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予以排除。其余选项可结合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取舍。
二、抓关键词法 在哲学范围内,“实际”、“国情”总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在一起;“精神”、“思想”、“理论”往往与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在一起;“环保”、“关系”往往与联系的观点具有某种联系;某些反义词的出现总是与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有关联;与此相类似,创新与发展,“靠自己”、“练内功”与内因,“援助”、“机遇”、“开放”与外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首要”、“中心”、“主题”与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主流是好的……但是……”、“利与弊”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商品质量问题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内,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牢记并重点关注这些关键词汇,正确把握这些关键词与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解答政治选择题很有帮助。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5题:
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 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
C.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根据关键词“练内功”的提示意义,以及题干中“对内”和“对内”两方面的内容,很容易选择正确答案:B项。
三、同义语优先选择法 凡是选项中出现与题干材料所用词汇重叠,或者选项中含有与题干材料中的重要词汇意思相近或者相似的词语,该选项优先选择。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1题:
在这次会议上,中俄等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是指要
①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 ④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本题题干的关键词是“尊重”,在四个选项当中,其中有三个选项都有“尊重”一词,属于词汇重叠,故优先选择①②④三项。本题的准确答案就是B项。其实,这种词汇重叠的方式,也符合许多文件(特别是外交文件)的行文习惯。
四、决定与反作用定律 在思想政治课范围内,存在着一系列关于决定与反作用关系的论断。例如: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些论断,科学地揭示了这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这类事物的规律性的准确把握,因此,可以称之为“定律”。那么,如果某个选项违反或者变相地违背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果断地将此选项排除在准确答案之外。另外,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对于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不相符合甚至背道而驰的选项,我们也可以果断地予以排除。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29题:
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 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定律”,B项排除。根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排除A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紧接着的第30题的题干中有“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的提示语,故C项有明显错误,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
五、题干题肢连读法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某两个选项中间左右为难、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免可以将题干材料与难以取舍的两个选项分别代入进行连读,很多情况下,通过题干和题肢的连读,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形成的语感,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2题:
与前述尊重多样文明的立场相反,国际上有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国际冲突的焦点。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能正确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B.不能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 不能分清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本题AC两项容易排除,BD两项比较难选择,那么,可以分别将B项和D项代入题干进行连读,很容易选中D项。当然,也可以用“抓关键词法”,通过“焦点”一词的提示意义,选中D项。
六、正反两面性怀疑法 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于一些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我们应该多一分冷静,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予以分析,对其说法进行“怀疑论证”,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运用此法应该牢记:意识的反作用分为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和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作用……战争,灾难,网络,科技,加入WTO以及许多社会现象都是“双刃剑”。记住以上这些基本观点并领会其思想内涵,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鉴别出一些片面的观点,并予以排除。
例如:2000年山西高考题的第23题: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表明
A.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 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 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这道题要比上例中的全国高考题简单,很明显,ABC三项都是片面的。A项只看到某个具体认识的有限性,而没有看到整个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要知道:“世界上只有尚待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B项“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本观点和客观现实。C项中“掌握规律”是一回事,防止灾害发生是另一回事,从认识到实践还有一个过程。因此,选D项。
七、明辨是非判断法 在解答选择题时,首先应该明辨是非曲直,即:应该弄清基本的命题意图,命题者究竟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或现象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做到这一点,就为确定准确答案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一般而言,摘自党的重要文件的材料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讲话和言论,答案多产生于持肯定态度的选项中。相反,诸如:以恐怖主义、“法轮功”以及台独分子的言论作为题干材料的,答案一般产生于持批评或驳斥的选项当中。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29题:
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很明显,“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答案肯定出自否定或抨击性的选项。那么,D项是为美国“贴金”的话语,应排除。材料中有“100年后的今天”的提示语,可见题干中涉及的事件不是历史事件,再说,美国的“门户开放”也不能开放到我国的“门户”之内吧?故C项排除。在AB两项中间,“国家安全”属于重大的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因此,排除B项选A项。
(作者为拉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