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艺术院校招生考试能否舍弃外语科目?
日期:2009-02-10 00:00
五十多位知名人士建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目前,艺术院校正在进行的美术、表演等专业考试,掀起了2009年高考第一轮考试热潮,同时也搅热了社会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关注。日前50多名知名人士参加第三届信孚公益论坛时,建议的艺术院校招考舍弃外语科目成了争议的热点。
●热点建言
艺术院校招考舍弃现行的外语考试
在当天的发言中,高考制度改革成为热点,其中包括非户籍人口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存在的现实问题等。曾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的知名画家陈丹青提出的艺术院校招考舍弃外语考试更是引起共鸣。
我只能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文艺术学院这一块提出建议,因为我最早曝光的事情是外语考试。
陈丹青提出,凡是史论专业的外语考核当然要和其他学科一样,史论专业外语要求非常高的。此外,部分专科如演奏、舞蹈、绘画、表演等等专业,废除外语考试,严格贯彻业务优先择优录取,这个在50、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都是奏效的。陈丹青说,这个政策先从附中招生开始实行。
作为知名画家、也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丹青说: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少年时期、13到17岁左右可以说是一生当中最关键、最奏效的业务技术学习阶段,此一阶段不能全身心投入技艺培训,而荒废在外语考试当中,是不可挽回的浪费和糟蹋。同时不但对人文艺术学生,也要对所有专科学生加强中文教育,中文教育不合格应该被视为严重的甚至首要的缺陷。
陈丹青建议可以仿效欧美国家艺术学院做法,对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热爱者开放,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优秀者可以给结业证书。西方艺术学院包括日本,70、80岁的人都可以上,根本没有考试这一说,你喜欢艺术你来就是,很简单,所以不影响生源不影响收入。
●现场声音
外语考试必须由必修课变成选修课
陈丹青关于高考舍弃外语考试科目的观点,立即引起在座知名人士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顾海兵教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章立凡等都在自己的发言中特别提到了陈丹青讲到外语考试的问题。
我觉得外语不仅是高考的问题,也不仅是研究生考试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我们全面的外语考试,我认为这样一种外语必须由必修课变成选修课,中国的学生才能解放。顾海兵教授说,本来中国人学中文很正常,学外语是一种强制,所以我觉得外语学习一定要转变,从小学到博士,我们心理博士还在学公共英语,而且还得学一个学期,学了以后还没用。
著名学者、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章立凡认为,陈丹青谈到的不光是他自己的苦恼。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当年我们搞院系调整,把美式教育、英美式教育全部打倒,实际上我们就是一个生产线,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生产线,学生就是标准件,考试是毛坯进入这道程序的第一道门槛。章立凡说,凡是能够进入这个生产线的,你必须是标准件:不能有独立思考、不能有特性我想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坐拥十几亿人口,我们文化上到5000年,但是至今我们出不来学术大师,到底是为什么?
●记者手记●
为何要提升学考试取消外语科目
近年来,关于外语考试社会争论不少,从成年人的外语职称考试、大学生毕业的四六级考试,到曾经被小学生追捧的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简称PET)。记者注意到,最后大家的观点都趋向于取消外语考试。
专家为何要提升学考试取消外语科目?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第一,在中国我们的学生首先要用中文学习好各种知识,连中文都学不好的知识却非得要让学生用外语学,费时费力!第二,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些外语的功能性不大,比如艺术院校的学生、比如很少从事外事方面的工作人员等,这时学外语、考外语,就成了负担!第三,有些外语考起来确实很难,比如小学生追捧的
1/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4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