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点招”的神秘面纱
日期:2010-07-12 08:00
扬州网讯 众所周知,考生只有达到了院校的最低录取线,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学就读。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考生的分数在录取线下,就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事实并非如此。考生还有一种“补救”的措施,那就是通过“点招”,花一定数目的钱财,到高校去读书。 “点招”虽然“久负盛名”,但是由于官方对这一招生形式语焉不详,纵观近些年来的新闻报道,“点招”又和“潜规则”、“诈骗”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点招”更具神秘色彩;某些时候,甚至成了个别考生的“专利”。 其实,高校“点招”看似内幕重重,实则“有规可循”。记者通过采访,初步揭开了“点招”的神秘面纱。 是否确有其事? “点招”规则半透明 所谓“点招”,是高校对一些分数达到最低控制线而又上不了学校投档线的考生,以指名录取的方式录进来,享受普招学生的待遇。 其实,“点招”只是民间叫法,官方称其为“选择性招生”。省教育考试院在《关于做好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中这样规定:“高校可按规定使用预留计划进行选择性招生。有关高校应在录取工作开始前,将选择性招生的录取原则和办法向社会公布,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并负责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点招”的投档问题上,省教育考试院也有明文规定:“在平行志愿投档后,对同批省控线上未被录取、但被高校确定为选择性招生对象的考生,由高校出具书面报告,经省教育考试院审核批准后方可投档,由高校进行选择性招生录取。高校对非选择性招生部分,须严格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并接受考生和社会监督,负责遗留问题的处理。对选择性招生对象,将依据经省政府批准的招生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并按有关高校送达报告的时间顺序和所提供的名单,依次进行投档。 ”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具体操作上,各个学校又有内部“规矩”,并不轻易对外公开,这也是“点招”历来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高校预留性计划数额相当有限,按要求必须控制在招生人数的5%以内,但对大多数高校只有数名。 据了解,“点招”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校董”推荐。一些高校每年在招生前,都会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年校董”。校董缴纳一笔不菲的股金后,当年可以推荐一名直系亲属进该校读书。有的学校规定,“当年校董”当年可以推荐一名亲属来该校就读,不一定非得直系;有的学校规定,只要当上了“校董”,3年期间,每年都可以推荐一名学生进该校就读,也不一定是亲属;还有的学校规定,当上了校董,4年内有一次机会推荐一名亲属来该校就读。 只要掏钱就行? “点招”有两条底线 那么,哪些考生符合“点招”的条件?是不是只要掏钱就能“点招”?“点招”究竟要走哪些程序? 对于“点招”的具体条件,省教育考试院同样有明确要求:“高校的选择性招生对象须填报该校志愿,且符合下列条件:1.文科类、理科类。考生必测科目等级必须达到4C1合格,文化分达到同批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且选测科目等级达到招生高校在其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对选择性招生对象的等级要求。如院校招生章程中未对选择性招生对象的选测科目等级提出明确要求,则允许院校对两门选测科目中的其中一门降低一个等级进行选择性招生。本科院校对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不得低于C级。当院校投档线接近或等于省控线(5分以内,含5分,下同)时,如考生选测科目等级满足上述条件的,院校可在本校投档线下5分以内录取。2.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等级中D级不得超过三门(技术科目不合格视为D级)。 ” “选择性招生原则上在同批省控线上录取。如高校投档线接近或等于省控线,可在学校投档线下5分以内录取,但不得低于同批省控线下5分。对因生源不足降分录取的高校,其选择性招生,可在院校降分线
1/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5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