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首页 美考资讯 刷新 登陆
高分生“清北班”复读 高招进入“战国时代”
日期:2010-07-20 08:00
面的卷子摞了半米多高,比他第一年参加高考时,做题量增长了一倍。“什么叫题海战术,哪个复读生不是这样?”庞博说,有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天天如影随形。“我开始复读的时候,目标就是考清华,但是越复习越觉得没底。”他形容复读是真正的全身心投入,除了高考,人生再没有别的内容。这是应届高三生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高考到底有多残酷”。去年,庞博的复读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上了清华,还有3个上了北大医学部。禹州市从恢复高考以来从没出过一个省状元,他是第一个。学校给他发了2万元奖励,他还同时拿到了清华大学的一等奖学金。庞博说,当状元和考上清华来说,他更为考上清华高兴。“状元像买一赠一那个赠品,考上清华才是比较实惠的。”等他到了清华,同学们很惊讶他的复读身份,“复读也能考状元?”这是大家普遍的态度。他后来得知,复读的状元并非他一个,同学中有悲壮复读故事的也大有人在。跟他同年进入清华的一个新生,曾经是他高中的学长,那人为了考清华连续复读了4年。“我对他的执着很敬佩,但是我觉得这4年不值。”庞博说,名校的好处与4年的年龄成本比,很难说最后得到的是正向的结果。他认为,这种成绩很好而反复复读的学生,都是当前高考制度造成的制度性“杯具”。“对于我们学校这种小县城里的普通高中来说,参加自招能够成功的概率很小,可能连第一轮材料审核都过不去。因为我们那里没有老师给予自招的指导,学校名气也不够。”自我感觉发展比较全面的庞博说,如果他是大城市的考生,能够及时掌握自招的各种信息,或许他第一年就通过自招政策进入了一流大学,不用再经历那痛苦、没有创造力、完全是被耽误的一年。一半复读生有强迫倾向、焦虑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所教授王极盛,15年来一直研究复读生这个群体。他曾经走访过不少复读状元,也对复读生的行为特点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2002年全国60多个省级状元里有8个复读生,理科3个、文科5个。他认为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他把复读生概括为3种:除了真正因为实力落榜的,还有发挥失常落榜的和非清华北大等特定大学不考的。据他观察,第一种学生经常坚持不到高考就放弃了,实际上成绩比较好的群体,才是复读大军的主力。他以北京市4万名应届毕业生和复读生为对象做过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复读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47.1%;应届高三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占总数的28%;复读生情绪不稳定的占62%,高三生占35%;复读生不适应周围环境的占59.5%,高三生占36.7%;复读生有强迫倾向的占52.1%,高三生占33.2%;复读生有焦虑倾向的占49.4%,高三生28.6%。由此可以很明显看出,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比应届高三生大很多。复读生内部,心态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2000年甘肃省文科状元郭洋上了北大法律系,她曾经对王极盛说,“我第一年还很幼稚,就因为讨厌高中数学老师,数学不好好学,因为偏科总分只考了476分。复读的一年就拼命做数学题,一共做了8本书,没心没肺地也不想别的,压力反而比别人少。”2008年,北京一位王姓考生第三次参加高考。他第一年复读的时候考了600多分,被湖北大学录取了他不去,非要上北大。第3次高考时刚开考10分钟,他说胸疼。监考老师赶紧请医生给他注射了安定剂。感觉好一点,监考老师说“那在备用教室继续考试吧”。刚听到“考试”俩字,他就满嘴吐白沫、四肢抽搐。上救护车前他还撂下一句话:“我明年还参加高考”。“不公”改不了,只有赌一把前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愈演愈烈的高分复读现象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复读学校对考上“清北”学生的高额奖金诱惑密不可分。一面是高四高五的慷慨悲壮,一面是欣欣向荣的高复经济。当教育观察家把高分复读当做一种社会病来解析的时

2/8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美考资讯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5 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