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生“清北班”复读 高招进入“战国时代”
日期:2010-07-20 08:00
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炮轰”清华北大把高考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大学选择。他认为,对两校的过度追捧会导致人才埋没。激烈的“掐尖”大战,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育公平的担忧,对录取制度的诟病首当其冲。熊丙奇认为,“这种不公平是由计划体制下的集中录取制度导致的。”对此,方明深表赞同。他认为,在现有制度下,高校并没有真正的自主选拔权,择生和择校的标准只有高考分数,“功利主义驱逐了教育的本质。”在方明看来,公正合理的生源竞争是高校之间通过教育质量、个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服务来吸引考生,而不仅仅只是招生手段和优惠政策上的竞争。“唯一的出路是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竞争。”熊丙奇给出了处方,“建立在自由入学制度之上,考生与学校之间实现多次考试机会,多次录取机会”是他心中理想的高考录取模式。熊丙奇说,其模式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招生制度,即考生可以申请多所高校,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由学生自己做出取舍。进入高校后,学生也可以自由转学。然而,现实却正在走向反面。2007年,本以强劲实力加入内地招生争夺战的香港高校,便因国内高校“狼来了”的哭诉,被教育部的一项政策剥夺了招生优势。这一政策规定:香港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必须在7月7日之前完成;确认被港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不再予以录取。而在之前,考生本可以在港校和内地高校中进行自由选择。另一项被视为大学自由转学制度探索的“插班生制度”同样遭遇了失败。今年5月,复旦宣布从2011年起退出“上海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招生考试”。在此之前,上海交大、同济等高校早已退出这项考试。这一制度的最终式微也让自由转学制度变得遥不可及。■(特约撰稿邓之湄、胡苏敏对本文亦有贡献)清华北大欲定新游戏规则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新政策公布后,很多复读生非常敏感地注意到新简章已经由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 北京报道曾经有不少中学校长对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有几个孩子真的是很优秀,他们可以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很可惜他们没考上清华。”当孟芊看到这一类学生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无法胜出,选择浪费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复读,他觉得十分可惜。北京大学招办副主任舒忠飞说,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怪异现象,“现在有的中学,学生比清华北大的提档线低几分,他们就劝说这个学生自愿落榜复读,来年再冲刺清华北大。有的竟会因此复读好几年。对于复读来到北大的学生,我们一视同仁,也佩服他的执着,但是我们不鼓励学生为了上北大而多次复读。”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新政策公布后,很多复读生非常敏感地注意到新简章已经由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复读多年取得高分的,要考量一下”舒忠飞告诉本刊,北大目前已派出了大队“招生组”,进驻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严阵以待”。而他本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一个月。2007年,北大招生组成员的一篇日记曾被媒体披露,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当我们还在省城与他们(清华招生组)握手的时候,他们的大部队就已经深入到下面的县市,和那里的考生作面对面的交流。”孟、舒都否认是清北两校的招生争夺手段加剧了高分复读现象。“如果说清华招的学生数是A,北大招的学生数是B,当年文理科状元数是C,那么基本上A+B=C就是两校每年招收顶尖学生的情况。”舒中飞认为北大不存在多么大的生源压力,以至于要鼓励高分考生以北大为目的复读。“对清华来说,从来不缺少高智商生源,我们更喜欢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孟芊说。即便经历了高四高五,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比例也并不高。舒忠飞说,每年北大招收的学生中,复读生的比例应该不会超过5%。就新简章中
6/8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5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