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首页 美考资讯 刷新 登陆
高分生“清北班”复读 高招进入“战国时代”
日期:2010-07-20 08:00
“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的提法,北大前任招办主任刘明利特别解释说:“其实北大并没有改变对于优秀学生的判断标准。之所以提法变化,也是表明了北大的态度,那就是不鼓励学生多次因为追求考取北大而复读,但学生一旦下定决心选择复读,则他们依然有权利选择任何一所理想的学校。”孟芊说,清华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的学生是因为第一年出现了明显失误或者在考试技巧上不太适应,我们认为他选择复读是理智的,但是也有一些复读生是通过多年反复强化机械训练取得了高分,要考量一下,如果他后劲有限,我们就没有太大兴趣了。”舒忠飞认为,造成高分复读现象的最大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超过了高校能够提供的。”孟芊对此的看法是,选拔体制的落后,影响了学生的人生选择。招生体制是一个致命伤传统意义上对于优秀生源的“技术性争夺”,早已无法满足中国高校“第一集团军”跻身国际知名院校的需要,“在招生制度上我们存在明显缺陷,所以在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竞争中,未来我们可能会处于劣势。”孟芊说。“这就好比是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外企已经进入,而国企还没有做好准备。对中国高校来说,现在就是这个局面。”孟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招生体制还是高度计划、高度集权的,但是学生的选择却是越来越市场化的。如果我们跟国外高校竞争,就跟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的状况差不多,他们有体制性的优越,而我们背着体制的包袱。”前两年,清华开始在香港招收免试生。一些拿了清华OFFER的香港学生,可能也拿到了别的大学的OFFER,“在香港招生,就要尊重这种机制。结果有的学生最后没有来清华,这在国外的大学来说很正常,哈佛每年的新生报道率也不到90%,但这在我们的体制下就成了问题。一个大学一年的教育容量有限,如果我把他的名额一直留到他入学这一天,那我预留多少合适?后面还有很多学生等着呢,他们会觉得不公平。”海外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收取“占位费”,因为怕被误认为“教育乱收费”,这个想法并没有实施。最后又通过别的渠道,清华在香港的招生才能顺利进行。“清华是高校里的国家队,代表国家水平,我们致力于培养领军人物,所以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改善招生选拔的体制。”孟芊表示,“我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给了我们一个有可能在高考制度上动土的时机,不过我们需要辗转腾挪地找到一条出路。”2000年以后,带着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的大学撬走了多名北大清华录取的高分考生。对此,舒忠飞很“达观”:“香港的大学在内地只招几百人,且学费昂贵,奖学金也不容易申请到。相对而言,北大等内地高校在历史积淀、学科、生源等各方面也有特色和优势,况且我们国家每年1000万考生,北大只招3000多个,完全有选择余地。”而孟芊对于外界对清华“抢状元”和“沦为二流大学”的说法表示无奈。“如果清华招的状元多了,就成了唯分数论;招的状元少了,就有人说清华成二流学校了。其实,我们对状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招生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会对考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果综合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我们会想办法让他放弃填报清华的想法,即使是状元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过去曾经多次这么做过。”不过总的说来,孟芊认为香港大学的参与对于清华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面对国外名校,他们却感到一种压力。“目前看来,国外的大学吸收国内优质生源数量还不多,但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事情。这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问题。”更希望推出一个高水平考试清华把“五校联考”中的综合测试简称为AAA 测试(Advanced Assessment for Admission),这种类似于美国SAT考试的叫法,其实有一层更深的用意。

7/8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美考资讯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5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