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艺术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日期:2010-09-15 08:00
综合性大学艺术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综合性大学为什么要办艺术专业 综合性大学办艺术专业许多人不理解,认为艺术生的收费高,学校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艺术生的入学门槛低,可以扩大学校自主招生的渠道,拓宽教育资源;认为艺术专业是休闲、娱乐专业,可有可无;特别是单科艺术院校,从本位的立场出发,认为是与他们争夺饭碗。这些看法都是糊涂的。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绝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而是带有普遍的根本性问题。它是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与深化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变更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接轨的结果,是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结果。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从来就没有艺术专业。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将许多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拆分到单科艺术院校,形成了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原来就有艺术学院,但院系调整后不复存在。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应该办艺术专业。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涉及到高等教育解决人的什么问题,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呢,还是解决人的专业能力?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人实用理性精神太强,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更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1952年的院系调整,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建国初期各行各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但这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为代价的。人的素质说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理性能力和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可以从专业培养中获得,但感性能力呢?感性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是从艺术教育中获得。进行艺术教育并不一定是培养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让人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专业教育对人解决现实的问题确有很大优势,但专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创造,创造的动力和创造源泉从哪里来?从艺术教育中来,那就是激发人的创造灵感,敏锐捕捉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把握专业中那些前沿和重大的并影响未来的方向的觉察力,解决既往知识体系中没有的或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尤其那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现实困惑。这些是与专业有关的但并不是专业能解决的。笔者认为,专业素养只能决定人在哪个领域去创造,但如何创造,创造的水平有多高,这往往不是专业素养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性能力决定的。创造的方向由专业决定,创造能力强弱由感性能力决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科学家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的缘故。 其次,综合性大学办艺术专业是学科结构优化的需要。李政道讲,“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①注意李政道在这里只强调科学和艺术,而没有说科学和历史、新闻、法律、经济,等等,他把科学和艺术放在同一层级上来考虑。也就是说,科学包括数理化生是学科结构的一个方面,因为科学也有盲点,也有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埃德加・莫兰曾说:“科学发现的行为是无法用逻辑分析来掌握的。”②他甚至认为科学是建立在非科学之上的,他说:“科学理论如同冰山,有一个巨大的被淹没的部分,这个部分是非科学的,但对于科学的发展又是不可缺少的。”③而学科结构的另一方面则是艺术,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绘画、建筑、电影等。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学都有艺术专业,即使少数院校没有艺术专业,它们也开设了大量的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使学科结构趋于完善。“应该建立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结束它们之间的相互蔑视。因为在科学活动中有一个艺术方面,而且人们经常看到科学家也是艺术家,只是他们把他们对音乐、绘画、文学等的爱好降格为业余爱好或消遣。”④但是
1/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6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