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的历史与问题
日期:2010-09-30 08:00
义艺术的基地,也是专门教授经典艺术的机构。但是当艺术家和思想家发现或者觉悟到艺术的本质并非仅仅如此,或者根本不是如此,问题就产生了。 第二个问题即美术学院教学与当代艺术实践之间的差异,其中包含着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仍然是艺术和科学的矛盾,人们对艺术中不可规范的因素继续提出质疑,从而持续着学院内部的争论,似乎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冲突的现代化。第二重矛盾更为深刻。现代艺术运动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四次重大的艺术观念革命,现在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中的“艺术”是一种美术学院史上从未遭遇、处理和研究过的人类精神新领域。面对面的、精准的指示,强制性的模式,以及关于风格的限制,这些现在都被一种自由的观念和一种伦理的维度取代。 在巴黎这个传统美术学院的核心基地,事情的发展更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Dufrêne教授的论文是这样描述的: 众多无论是法国本土抑或来自国外的艺术家,研习过素描、技法,聆听过教授们的指导,经历丰富(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奖牌)。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华,借助工作室导师的提携,获得种种在法国或在国外(学成归国之后)的委托创作的机会。然而,这套体系完全不符合现代艺术,尤其是印象派出现之后的情况(1874):一边是学院派艺术家,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传统,可以传给年轻人;另一边是自由艺术家,他们受大胆的批评家和画商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使自己新的艺术取向获得认可,使艺术活动成为一种持续的创新,从而激励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 这种艺术自身的结构性革命带来的后果,直接挑战美术学院的艺术观念和教学制度。表面上,问题似乎相同:“艺术是可以教授的吗?”但是,第一个问题追问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天才是否需要训练和培养,或者怎样培养;而第二个问题追问的是传统艺术是不是艺术的本质和最高形式?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那么人们要在美术学院里做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在19世纪末欧洲的美术学院中提出,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演化为公开的讨论,从而彻底地改变了美术学院的建制与方法,越来越多的美术学院转向为设计学院和视觉创意学院,已经不再以培养自由艺术家即纯艺术家为职责,从学科的设置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返还到学院的科学训练和知识传授的方向,或者工程训练的方向,从而一次性消解了美术学院历史的两个问题和双重矛盾。 中国的美术学院自从引进西方观念之后,还存在着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希腊古典―文艺复兴艺术观念与中国的书画和“艺”,即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之间的差异。在美术学院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消极的方面着眼,中西艺术观念的差异阻碍着美术学院的精神实质在中国传播,增加了学生用纯粹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掌握造型手段的难度;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在中国,对于上述美术学院的双重问题一开始就有一种批判的、或者说审视的眼光。以画院制度为典型的中国艺术传统在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后,为了救亡图存,国人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向先行发达的国家求取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教育制度、训练手段和创作方法。一方面学习西方,一方面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构成了中国的美术学院建立近百年来丰富多彩、复杂深刻的历史。
2/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刷新
WAP首页
网页版
登录
07/07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