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22日电(记者余靖静)21岁的陈一天,最近成了网络红人“高复哥”——他连续四年参加高考,每一次的成绩都足够报考不错的大学,但他三次选择了高复,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北大梦”。
这位少见的高分复读生引发了热议。有人觉得他是被名校情结所桎梏的“现代范进”,也有人佩服他对自己梦想的执着。或许只有遍尝其间甘苦的当事人自己才能评价,这三年光阴,究竟是否值得?
与“北大梦”失之交臂的四次高考
陈一天是浙江省嘉善人,父亲与朋友合办了一家企业,母亲则是一位中学教师。“从小我就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学习成绩各方面都很优秀,不让父母操心。老师同学都说我可以考上中国最强的大学。”陈一天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立志要考入北京大学。
2007年初夏,应届理科生陈一天参加高考。“636分,刚达到浙江大学的录取线,离我的‘北大梦’还很有些距离。”陈一天决定高复,并改学文科。父母最初并不支持,陈一天力争,他说,“我是去读书,又不是去犯罪,你们为什么要反对?”
2008年,高复第一年,陈一天考出了617分。由于在文综考试填写答题卡时出现技术性失误,陈一天与北大擦肩而过,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录取到人大,家里人已经很高兴了,在酒店还摆了谢师宴。”但开学后在人大待了一个多月,陈一天还是决定退学回去高复。父母几次飞来北京劝说,高复学校的班主任也劝他“求稳”,都无法劝阻他。“不是学校不好,而是‘北大梦’对我来说根深蒂固,如果我没有尽全力追求,纠结情绪会困扰我很长时间。”陈一天说。
2009年,高复第二年,陈一天考出了678分的高分,但离北大分数线还是有距离,复旦大学英语专业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复旦不错,我英语也不错,这一年英语还考了143分,但我并不喜欢语言类专业。”陈一一天决定再试一年。
2010年,高复第三年,也是陈一天第四次向北大发起“冲击”。由于英语作文意外失手,679分的成绩,低于北大在浙江的录取线不到10分。戏剧性的是,两年前他弃读的人大贸易经济专业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陈一天决心结束复读。“我想通了,人大的经济专业也挺好。”陈一天说。
热议:“现代范进”还是执着勇者?
陈一天高分复读三年的故事经地方媒体报道后,很快成了网络红人,人称“高复哥”,甚至百度贴吧里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在网上的留言中,有人说“真担心他成范进”,有人说“恐怕是个呆子”。杭州市民林雁生认为,这个孩子是“名校情结”的受害者,过于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对他的成长尤其进入社会后并无太大益处。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高复学校为招揽生源请的“托儿”。陈一天向记者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自己家境尚可,温饱不愁,高复三年只在最后一年拿了2万5千元的奖学金,“谁会为了钱浪费3年的青春?”
也有人欣赏他为追求自己梦想的执着。20岁的大学生姚乐旭说,“与其到白发时后悔当初的屈从,不如在年少时奋力一搏。我虽然不具备陈一天的勇气,但十分佩服他。”
陈一天并不觉得自己是“一根筋”的“书呆子”,不过对于外界的种种评语,他自觉“能淡然处之”。他说,“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有些人思路开阔,有些人处事灵活,有些人品格坚韧。”对于自己,他给出了“还算比较坚持,心理承受度还可以”的评价。
陈一天说,人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我身体比较瘦,在对抗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中没有优势,这就影响我的运动喜好偏向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运动”;又如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足球比赛中,他更支持西班牙、阿根廷等踢“艺术足球”的球队。
当事人:三年高复无悔
三年高复时光,陈一天已经习惯去面对他人的讶异或者不理解。在他看来,中老年人的“求稳”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同龄人的支持则是可贵的。最早的同年级好友如今已大三,他们还是保持着联系,三年高复中,他也交了一些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会劝我不要无止境地复读下去,不过点到即止,彼此心照不宣。”
三年复读,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令陈一天与“北大梦”失之交臂。除了感慨“造化弄人”外,陈一天也不再执念于一个结果。
“这些天我静下心来对自己也做了些分析总结,除了觉得有些遗憾外,一点都不觉得后悔。”陈一天说,“我很感谢理解和宽容我的爸妈,从小到大,他们给了我自由成长的空间;也很感谢在高复学校陪伴我三年的老师们。高复三年,虽然没能圆我的‘北大梦’,但给我留下了人生一笔很珍贵的财富。”
陈一天记得,在高复的一次讲座中,老师给他们讲了新东方创办者俞敏洪“高考考了三次,北大读了五年”的故事。“成绩最差的俞敏洪凭着那份执着和真诚最终缔造了新东方王国。人生就象一天长河,溪流如果不执着就会很快枯竭,小河如果不执着就会很快干涸,江河奔腾不息,才能最后融入那片蔚蓝。三年高复悔不悔?不悔!三年高复值不值?明天会给你答案。”陈一天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