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考资讯 » 美术高考咨询 » 美术高考评论 » 正文

学生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03   作者:admin
A、

  参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开始让我动心的,是在澳大利亚油画雕塑家皮尔斯工作室。

  既因为一踏入就感佩不已——正值暑假,燠热的上午,老人家光着膀子干开了。见我们进门,他忙不迭边套穿T恤,边用生硬的汉语介绍四周的油画作品:“这是陆家嘴”、“那张画了外滩”……此刻在他手上即将诞生的,是一座栩栩如生的少女站立马背彩色雕塑。

  更有意思的是我离开时的一番问答——“聘请海外名家费用很高,学校得到什么回报?”我问。“他们刚来不久曾提出捐献画作,校领导谢绝了。”陪同老师答道。

  “为什么?”“领导说让专家有轻松的心境,最终得益的是学生。”

  B、

  培养学生不惜代价,接着参观中感受愈益浓烈。你看,校领导一句口头禅,老师们都背下啦:“千亏万亏不能亏学生!”

  作为一所由复旦大学和几家文化集团共同组建的民办高校,五年前初创之际入不敷出,确曾亏损经营来着。但是,学校可以亏,学生不能亏。对于打造一所以创意为灵魂,以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为特色的应用型视觉艺术学院所需之林林种种,一样不可减少,举债也要建设。如今我们穿梭于实训中心20多个规模宏阔、设施俱全的教学工作室,体验着陶瓷造型、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等诸多专业学子理论实践互动的教学,不由啧啧赞叹。须知眼前的实训中心,连同两万多平米的图文信息中心、一万多平米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等,均按照当初的规划一路建造起来。

  经营好转的今天,办学理念不移易。面对坐落于松江大学城,方圆一千亩,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校园,一种意见冒头了:“人家学校才八百亩,在读学生已经一万多。我们三千五百名的学生规模,太吃亏。多招一万名,就增收一个亿。”校领导给出回答:办学校不是办“学店”。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人均绿化、活动空间,这一点也不叫吃亏。

  坚执的理念背后,有明晰的哲学。建校、招生、授课……所为何来?罗素说透了:“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转引自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从张伯苓到夏丏尊、陶行知,宁可艰难备尝也拒绝“卖文凭”,鄙弃“学店式的学校”,宣示了同样一种不以学生为致富手段的哲学。

  可惜知易行难,时下真正服膺罗素信条的学校尤其是民校还多吗?

  C、

  大学,不止有大楼,更须有大师。

  如果说,延聘外国名家如澳大利亚的皮尔斯和西班牙的卡洛斯需要付出高代价,那么招揽海内名家有时需要克服高难度。比如那一回,为引进高尔夫运动与时尚设计专家吴亚初成专职教师,竟是校领导亲自筹划,从吴教授本人的户口到亲属的工作一一交涉、落实。好在学院采用了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70%加盟者取兼职形式,难度降,人数增。自然,数量不冲击质量,兼职教授皆一方之秀。于是学院新开,却大家纷呈、名师荟萃。

  可贵的是,院方不借名人做招生广告,唯一着眼于浓化学术氛围。学子谁想请教难题,或仅想攀谈几句,如今可方便啦。在教学楼走道里,在大草坪小径上,在饭厅就餐时,你一抬眼,遇见的也许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汉光瓷发明人李遊宇,也许是当代艺术大家丁乙,文物修复名家张定,也许是西班牙画家卡洛斯和中国画家夏葆元、徐纯中,也许是香港动漫画协会会长郭峰,以及刚获得“东方学者”称号的德籍教授飞苹果……还有,李安、徐克、成龙、曾志伟、周杰伦、靳羽西成了表演系学生的“艺术指导”,每年开办讲座;国内23位工艺美术大师来到时尚设计学院认下78名“关门弟子”;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则与叶惠贤、曹可凡、陈蓉等“名嘴”结对拜师。

  林语堂的《谈理想教育》有个幽默设想:理想大学应该是一大班瑰异不凡人格的吃饭所,是国中贤才荟萃之区,最好“这里可以碰见一位牛顿,那里可以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思基,前院是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所。”

  好处,即耳濡目染,麻扶蓬直。用梅贻琦的话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D、

  学生是目的,是中心,一切围绕中心转。借用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年校庆时说的,“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多数人成才比个别人得诺奖紧要?想一想,对头的。

  李宏图教授于《解放日报》撰文道出很多人的担忧:时下好些大学里层层叠叠的机构大员就顾着量化考核、争取课题和各种评奖晋级,学生们已被排挤出这个学术共同体。“一些师生之间甚至形同路人,那种从前常常被津津乐道的师生共同讨论、探寻真理的情景正在变成遥远的回忆。”

  所幸者在此地,我们转忧为喜。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团队尽为学子谋。按照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院这一定位,学校创始人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十六字方针。他坦言:“一所新办高校,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在传统学科上与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大学一争高低。但在创新学科和专业上,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我们更有优势。”前提是一种“错位发展”,着眼于毕业生为视觉艺术形成的新型产业服务。校领导自豪地介绍:“美术专业到处是,那我们设置公共美术专业,就不一样了。”“时尚女装,怎么搞得过法国、意大利,也搞不过北京服装学院的,那就设计男装和儿童装嘛。”“文物呢,也不挤热闹,就搞文物修复。要知道全国现有文物残损严重,用既有力量修复需要一千年,所以我们的毕业生被争抢。”

  还要有“复合发展”。学生进校一年后,开始细分专业。专业分工宜细不宜死,因为杰出的艺术家从来兼收并蓄、目光四射。为此校方力推学分制,允许学生依据个人志趣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塑造复合型人才。学生有了选课的自由,老师多了“下课”的风险。校方的态度坦率而中肯:“搞学分制不是成心为难老师,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水平。因此再多的困难我们也要去做。”

  特别需要全面发展。中国早先的书院教育,即德行与学问并重。如今欧美一流大学也注重人格修养和人文精神。为贯彻“德育为先”方针,视觉学院于开设相关课程同时,邀请姜昆、钱文忠、陈钢、曹景行、叶大鹰诸贤达为学生举办人文素质讲座,迄今已22场。重量级人物,零距离接触,个性化素材,便于入心,易于共鸣,效果颇好。

  从错位发展到复合发展、全面发展,俱见办学者呕心沥血。

  E、

  呕心沥血,自有回报。不是金钱,而是人才。

  捷报接踵而至。还是入学不久、稚气未脱的孩子哟,直令师长喜出望外。你看2007年秋季开学后,先有表演和动画专业师生参与的国产动画史诗片《勇士》荣膺国家“华表奖”;继有时尚学院模特专业新生许依君于国际比基尼小姐全球总决赛荣获第五名,是中国唯一获奖选手;又有学生作品获“英特尔杯2007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到12月,教育部颁文同意学校参照国内31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专业招生办法执行,在全国民办高校中也是唯一的。

  教学改革显效加以生源质量推高,奖项、成绩涌现进入加速度。从表演学院学生的作品《屋顶交响乐》、《牡丹亭》、《圣殿一夜苔生》分获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编导摄制一、二、三等奖,传播演艺学院学生蒋笑伊获2009上海国际模特大赛职业模特全球冠军,直至今年6月在第三届大学生电视节电视作品大奖赛中,数码学院的《我要飞》获动画短片类最高奖——紫丁香评委会奖,其余三部作品则包揽最佳故事创意奖、DV短片类最佳表演奖、最佳电视栏目片奖。真叫天女撒花,大面积丰收!

  自然不可能人人得奖,大多数毕业生得的是实惠。凭藉前瞻性教学的“独门秘笈”,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抢手得很。而且三五成群自由组合,已尝试开出部分个人工作室、小型制作公司,涉及首饰、摄影、艺术策划等行业。

  学生是目的。目的达到,夫复何求?

 
 
[ 美考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考资讯
点击排行